賞鳥據點戰役金門古蹟文化

 

【傳統聚落】閩南式建築及洋樓群

在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,有七個深具特色的傳統聚落,包含山后、瓊林、水頭、珠山、歐厝、南山、北山。


【山后聚落】


「山后民俗文化村」 位於金沙鎮北端的山后村中堡,以王氏為主,為牧馬監陳淵所率十二姓之一。從清光緒二年到二十六年(西元一九○○年),共花了二十五年的時間建造。王國珍、王敬祥父子早期到日本經商致富而建的宅第,採用閩南式傳統二落大厝建築。共有十八棟古厝,背山面海。所用建材來自漳州、泉州,甚至遠至江西一帶,非常的古色古香。除了十六間古厝民房另二間是王氏家塾及王氏宗祠,統稱十八間厝。

民國六十八年,金門縣政府為保存文化資產,斥資整建,並訂名為「金門民俗文化村」。現在規劃為展示館,展示文物包括文物、禮儀、喜慶、休閒、武館、生產等六個館及古官邸一座,為金門目前經規劃整修、最為完整之古厝風貌區。現由財團法人金門民俗文化村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。

※由水頭開車經由環島北路---瓊林---金沙--山后村

中途別忘了順道品嚐金沙市場的閩氏燒餅.文化村內的王阿婆蚵仔麵線


【瓊林聚落】

位於金門島中央北邊雙乳山下,為金門傳統聚落代表之一。以前因聚落附近多樹林,故稱「平林」。明代蔡獻臣在朝廷為官,明熹宗覺得平林不好聽,賜里名「瓊林」而沿用至今。

瓊林為早期自然村的聚落,有八百多年歷史,因明清兩代登科者很多,聚落內四處可見燕尾古厝。擁有七座八祠,宗祠數之多居浯島之冠。居民大多姓蔡。蔡氏家廟為全村祭祀中心,現在家廟中尚有「文魁」、「五世登科」、「兄弟文魁」等顯赫匾額。聚落東北和西南二角各有風獅爺一座,及石牆嵌的風獅爺。

瓊林村尚有六十五年興建四通八達之地下戰備坑道,號稱戰鬥村,以村辦公室為指揮中心,有十二處緊急出入口,由村辦公室購票入內,出口至北方風獅爺,約十分鐘行程。
※參觀景點尚有一門三節坊,走一趟瓊林,感受宗祠之美


【水頭聚落】

「有水頭富,無水頭厝」可知水頭的房子無人能及。
位金門西南,擁有水頭碼頭,目前是金廈小三通碼頭。前往小金門約十分鐘,前往廈門約五十分鐘。分為頂界、中界、下界、後界,又稱前水頭。

頂界十八支樑 每棟古厝有二落二支大樑、九棟整齊排列於頂界之梳式配置,統一上樑故,是金門現存最早之集體計畫性建築。

酉堂別業 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,為當時號稱金門首富之黃百萬-黃俊所興建。前有「日月池」,為金門唯一略有園池之建築,現為國家二級古蹟。

得月樓 建於民國20年,為黃輝煌所興建,為守禦全村之槍樓,地下坑道可通往鄰棟洋樓。高十一公尺左右、地上四層、地下一層,有槍眼、垛口。是水頭地標。

金水國小 民國21年落成。是一南洋僑匯款所建,有洋式山牆,有天使圖案、老鷹圖案。回字型建築,中間為禮堂,兩旁為教室。現為國家公園展示館、中間禮堂有影片播放、另有昔日教師宿舍、廚房、水頭聚落發展史的展示與文字介紹。

本棟古厝民宿位於此聚落中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【南、北山聚落】

南山、北山二聚落與林厝合稱為古寧頭,位於金門西北角,以李姓為大姓宗祠。

南、北山為金門發跡最早的聚落之一,中間隔雙鯉湖,共稱「雙鯉風水」。大多數傳統建築為明末清初時期留下來的。經過古寧頭戰役、八二三砲戰的洗禮,許多建物牆上彈痕累累,其中最著名的為北山古厝洋樓,留有歷史的彈孔遺跡。

振威第 位於北山古洋樓前,為國家第三級古蹟。清提督李光顯故宅。興建於乾隆年間,為三落大厝。屋後牆角因路衝關係豎立「泰山石敢當」。

水尾塔 亦為國家第三級古蹟,早期位於湖中、是一四方形實心塔,塔身四面刻有「佛、法、僧、寶」。

北山雙鯉湖畔有一座北朝南風獅爺,為花崗石雕,您亦可尋訪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【珠山聚落】

珠山聚落位於金門西南,為元至正年間薛氏祖先因避難定居成族。

聚落建築以大潭為中心,後有雞庵山,為「四水歸塘穴」富貴之勢。

薛氏家廟後方雞庵山,民國後闢建為珠山公園,現規劃有登山步道及涼亭,可眺望整個珠山聚落,景觀優美。

全村建築以馬背居多、圍著大潭而建、可防火災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【歐厝聚落】

珠山聚落位於金門西南,為元至正年間薛氏祖先因避難定居成族。

聚落建築以大潭為中心,後有雞庵山,為「四水歸塘穴」富貴之勢。
薛氏家廟後方雞庵山,民國後闢建為珠山公園,現規劃有登山步道及涼亭,可眺望整個珠山聚落,景觀優美。
全村建築以馬背居多、圍著大潭而建、可防火災。

本村有漂亮的沙灘風光、您可自行前往。